作者:张良计
1:
关于“职场35岁焦虑”,今天聊点看法。
很多人搞错了方向,职场中年人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虽然年轻人想东西快,动手能力强,精力还旺盛,但中年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比这个。
本身大家擅长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维度,没必要搞什么错位竞争。年轻人有年轻人擅长的东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引以为傲的本领。
大家各自打好配合,而不是谁取代谁。
许多公司裁员35岁以上的员工,并不是觉得这些中年员工能力不行,而是这些中年员工的能力不适应公司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一个卖包子的,突然有一天发现大家早餐不吃包子改吃西式蛋糕了,你如果不会做西式蛋糕这店就开不下去。
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而已。
不信你去看看这些裁员的都是什么企业?基本全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
这样的行业本身变化就快,大到行业技术的更替,中到组织架构的变动,小到你每天工作内容的划分,都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的。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像字节跳动,基本每半年换一次组织架构。这种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人,能够随时归零,重新出发。
只是从概率上来讲,年轻人比较耐折腾,脑子转的也快,所以互联网公司喜欢找年轻人。
但这和年龄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年轻人里面也有脑子转得慢不能吃苦耐劳的,中年人里面也有思维敏捷行动果断的。
所以你看人家裁的并不是所有中年人,而是那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中年人。
像我认识好几个华为的今年都三十七八岁了,人家可做得好好的,从来不担心不焦虑。每年他们还出国组织技术交流,论国际视野,论对最新趋势的把握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行业和公司是员工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金融等等,这些都要靠实打实的案例经验堆积起来自己的“竞争护城河”。
你去医院看病都知道要找个年纪大的老专家才放心,怎么到自己身上就觉得年纪大开始怀疑人生了?
没必要这样。
任何行业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而经验这个东西,还真就要靠时间来积累,没有别的捷径。
只是有些人到了中年,经验一直不更新,10年前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10年风云变幻后还是用这个办法。
这叫不思进取,跟年龄大不大没关系。
2:
理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职场中年人面临的挑战。他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年轻人,而是其他职场中年人。
并且,是那些拥有年轻人特质的职场中年人。
他们不卖老不摆谱,虚心学习,拥抱创新。他们不依赖经验,不躲在舒适区,无论何时身上都带着一股从0到1的创业精神。
这种人,放在什么年龄段都是稀缺人才。
前段时间和一个HR朋友聊天,他告诉我现在大公司里35岁以上的中年人就分两类,要么牛逼哄哄,要么凄惨兮兮,没有中间地带。
他还给我举了自己公司里的2个例子。
牛逼哄哄的A先生,工作15年。曾被公司外派到国外呆了2年,精通法语和英语,期间还去读了个MBA。回国后在3个部门工作轮岗,从经理一路晋升到副总裁。
凄惨兮兮的B先生,工作16年,其中在这家公司就呆了8年。无功也无过,8年里就涨过一次薪资,拿的钱还不如公司的新人管培生。长期在边缘部门摸鱼,每天做的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同一家公司,差不多年龄的两个人,未来的职场发展却是天壤之别。
A先生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很少,而B先生这样的人,我相信每家公司都可以找出几个这样的人出来。
这说明什么呢?
大多数职场人一到中年就停止前进了。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归根结底原因都在自己。
这就是机会。在大多数人开始偷懒的时候,如果你保持勤奋就能一路领先,不会被淘汰。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获得不少共鸣:
以后不会再有稳定的职场上升通道。
过去我们的思维是,35岁以前拼命打工,35岁以后慢慢往管理层爬。每一次升职或跳槽薪资就比以前多一点,就这么一直积攒到四五十岁。
可这种纵向的成长路径其实有很多问题。
首先,每个公司的管理岗位是很稀缺的,并且越往上越稀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做到CEO. 所以这注定是一轮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
其次,越来越多公司不需要那么多管理者。原因很简单,科技的发展赋能了许多企业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简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是砍掉了多余的中间管理者,让沟通和执行不用再经过那么多层级。
最后,纵向的上升通道是越来越窄的,可横向的通道反而越来越宽。以后你可能要横跨不同行业,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所以未来的职场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许多35岁以上的职场人,开始重复自己20多岁刚进公司的状态。他们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做执行,重新从0开始解决问题。
这段话获得了500多个点赞,说明大家都有这个共识。
如果我们用图形来表示,未来的职场晋升逻辑从过去的单一通道变成了复合通道(如下图):
这是由如今的竞争环境所决定的。过去我们说隔行如隔山,现在这种行业之间、职位之间的壁垒正在某些小地方慢慢消解。
比如如今做产品设计的需要懂营销知识,做内容运营的需要懂产品设计,做产品研发的需要懂市场趋势,做公关的需要懂流量思维。
纵向的机会越来越少,横向的机会越来越多。
35岁以后的职场人,不是重新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块,而是查漏补缺加强自己的能力短板。
有这个意识的人是亡羊补牢,没有这个意识的人那就为时已晚。
归根结底,你都是在和过去的自己竞争。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最后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1. 不要逼自己,先试着培养兴趣 面对一个新的领域,新的专业,重新学习都是困难的,但千万不要逼自己硬学。
如果你天生对此不感兴趣,再怎么逼都没用。你不会做到专精,也不会变成专家,最多只是蜻蜓点水了解一下而已。
可了解并不等于理解。如果不能沉下心钻研进去,仅仅把这当做“工作需要”,那不会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
比如做广告营销的人,都知道现在B站是品牌年轻化营销的洼地。
但你如果仅仅是为了工作去了解B站,看再多的报告和案例都无济于事。因为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你始终都是一个外行在看热闹。
可你若本身就是B站的重度用户,每天不刷一会B站就睡不着觉,刷番剧看直播做鬼畜,那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你,既有专业的营销知识,又懂B站的流行文化,本身自己就是B站年轻人中的一员,提出的见解自然就会深刻。
2. 不要光靠想,找机会亲自下场做 很多30多岁晋升到资深经理、总监的职场人,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去了解一线的执行工作,只需要下属每次做好PPT跟我过就行,我只用拍板做决定。”
屁股决定脑袋是没错,但长此以往,会离一线市场越来越远。
当你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不能亲自下市场去体验真实的商业情况,始终都是隔一层纱,看不透。
我曾说过,任何行业任何公司,一线市场都是离钱最近的地方。
你可以不用亲自写PPT方案写代码,但要知道哪里出问题了该怎么改;
你可以不用亲自去销售公司的产品,但要懂得如何制定销售策略提升团队业绩;
你可以不用再做那些脏活累活,但一旦公司有紧急需要,能马上脱掉西装下场撸起袖子就干,而不是站在一边旁观。
聪明的职场人,即使身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也有一只手一只眼一只耳放在激烈泥泞的前线,捕捉最新的市场动向,观察竞争对手的动态,思考和谋划未来的方向。
不要坐到管理位置,就把技术荒废了。只有会做,你才能会想,不然都是纸上谈兵。
3. 接受比你强的年轻人,互相学习 向年轻人学习,这不丢脸。
前面我说过,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的本领。与其把年轻人当做要抢自己饭碗的敌人,不如把他们当做可以参考学习的朋友。
比如学习他们把想法快速付诸于行动的闯劲。虽然很多时候这种闯劲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但你可以发挥你的经验给予帮助和指导,让这股闯劲保持在正确的轨道。
活得像个年轻人,不是说穿上他们的T恤听他们的歌就是年轻人,而是思想和他们同步,行动向他们学习,充满朝气,不要死气沉沉。
再把这些与你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下,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你,既有年轻人鲜活的想法,又有中年人老练的经验,职场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以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愿你35岁以后,依然能做个牛逼的人。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