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总
1: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让上学这件事,干扰我的教育。”
我第一次看到时,感觉被雷劈中了。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你会不会以为,我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不好意思,你错了。
我本人就毕业于国内一所“双一流”大学,还拿了硕士学位,读书当然有用,我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你也不用给我举例。
说有哪些人通过高考,通过上学,让自己变得牛逼,还成为社会精英。
说哪些商界大佬,都是什么学校毕业;大佬聚会坐一桌人,个个都是顶级学霸。
不用跟我讲,这些我比你清楚。
今天我想聊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你。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你从小到大很听话,读书努力,从来不旷课,也不调皮捣蛋,你毕业学校还凑合,现在有一份工作。
但是竞争激烈,工作朝不保夕。
你很焦虑。
现在我问你,你一路这么努力读书,极度自律,得到现在并不是很满意的生活。
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
上学好处很多,也很明显;但是上学的坏处是什么,你知道吗?
让我来告诉你。
一个孩子,从小接受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大学这么一路读下来,最容易养成的错误思维模式就是:
“按部就班”。
啥叫按部就班?
小学读完,读初中;初中读完,高中;高中读完上大学,最好是好大学,最好还是热门专业;
大学读完要么读个研,再读个博;要么找份好工作。
一路竞争下来,无比惨烈。
成功了,感觉自己天神下凡。
任何一个节点只要失败,天都要塌。
你大概忘了,之前选择这条路,不过是它“当时”看起来最好而已,至于未来是不是最好,没人知道。
2:
你们喜欢听大佬的故事。
行,那我就讲一个。
最近马斯克刚刚收购推特,裁员一半,是全球商界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包括特斯拉在内,他也是好几家高科技公司的老板。
那你应该知道,马斯克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叫“Paypal”,全球第一家网上支付的公司,比支付宝早多了。
那你还应该知道。
Paypal不是马斯克一个人创办的,是一伙人,他们被称为“Paypal黑帮”。
其中一个叫彼得.蒂尔,现在硅谷投资界的大佬,被称为“Paypal黑帮教父”,他也是Facebook最早期的投资人,50万美金换来2万倍的回报。
我就讲一个彼得.蒂尔的故事。
彼得.蒂尔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循规蹈矩,一直考上全球最顶尖的法学院,斯坦福法学院。
在他毕业时,终于得到美国最高法院书记员的面试资格。
书记员的名额,一年只有十几个,是全美数以万计优秀学生的梦想。
但面试结果却是:失败。
彼得.蒂尔备受打击,意志消沉。
后来他创办Paypal,再将Paypal卖掉,得到财富自由。
然后有一天,他偶然遇到已经10年没有联系,当年法学院的老朋友。
老朋友开口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好吗”,或者“好久不见”。
而是:
“彼得,你是不是很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竞争上书记员?”
彼得.蒂尔后来回忆,对,如果当年真的赢得竞争,留在最高法院,那一辈子就只能录取证言,起草别人的商业协议。
那当然也很好。
不过,“我就没有机会自己去创造新事物了。”
看完彼得.蒂尔的故事,我知道许多人都想冲上来问我:喂,这个故事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好吗?
我当然知道啥叫“幸存者偏差”。
我都懂。
但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在成为真正的大佬之前,彼得.蒂尔虽然已经很优秀,但离此时的他,距离还很远。
他遭受的挫败,跟你遭受的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他没有再按部就班,上帝关上门,他选择把墙砸开一个洞,逃了出去。
优秀如他,可以成为“大佬”。
咱们没那么优秀,不用成为大佬,但大佬之下,还有太多太多路可以走,不是吗。
是什么让你觉得,读书就一定要考到前三?就得上名校?就得热门专业?毕业五年就得年薪百万?
只要一个搞不定,就是彻底的失败?
是什么?是“按部就班”的思维模式。
一条完美路径,本来是为实现美好生活;结果反过来,成了驯化你的奴役之路。
3:
早些前,我给你们推荐了俞敏洪的那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这也是一个跟彼得.蒂尔相似的故事。
俞敏洪当年办培训班,根本就不是为了挣大钱,或者什么梦想,只是单纯的想攒钱出国读书,因为他家太穷了。
结果跟北大的校规冲突,被开除。
如果俞敏洪“按部就班”,就像大多数人会做的那样,死了出国的心,老实认个错继续在北大教书,就不会有现在的新东方了。
每个人都害怕失败,这是人之常情。
大多数人把失败,仅仅看做失败。
我不是说失败就是好事情。
而是,如果一次失败它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你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把它看作上帝给你的提醒?
提醒什么?
提醒你,人生也许还有别的可能。
有一天,我们都会去见上帝。
你对上帝说,喂,你为什么安排我高考发挥失常,不得已去了一个烂学校?害得我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没什么成就。
上帝回答说:
那个学校是烂了点。
但是你大二那年,一家跨国巨头在附近设置了办事处,消息灵通的同学都去实习了,有的后来还混得不错。
可你还沉浸在高考失败里,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这能怪我吗?
你又问:
你既然给了我漂亮脸蛋,为什么要让初恋变心,狠心抛弃我?要不然,毕业之后我就是有钱人家的俊俏儿媳了。
上帝又回答:
你的那个初恋,你还记得毕业后他们举家出国吗?是因为他父亲在国内的后台倒了,怕被抓进去。
他们去了国外,家道很快就败落。
你的校草当初没好好学习,找不到工作,后来不得已去餐馆刷盘子。
而班上追你最疯狂的另一个男生,后来成了一家大国企的部门老总,一路平步青云。
你本来有机会和他走到一起,谁叫你失恋后,一直没走出来呢?
够了,可以了,我不是上帝。
我只是一个写作者。
但我看到过太多人,在人生的中途忽然发现,“这辈子,我都活了个什么劲儿啊!”
后悔,惋惜,无济于事。
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目标,而不是被目标挑选。
设计路径,但不被路径控制。
他们也读书,也考大学,但服从规则,不是为了依赖规则背后虚幻的安全感,是为了自己变得更强大。
是为了让人生可以有更多,更高级的选项。
4:
对,没错,是的,不是每个书记员的面试失败者,都可以成为彼得.蒂尔。
哪怕他不再按部就班。
也不是每个被北大开除的人,都可以成为俞敏洪。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他们?
现在,我们一起来重温文章开头,马克.吐温的那句话,“我从来没有让上学这件事,干扰我的教育。”
什么叫做“上学”?
在学校、老师、家长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把知识装进脑袋里,或者我再直接一点,是懂得如何“对付考试”。
上学是给你一张藏宝图,目标明确,路线明确,规则明确,连竞争对手都明确。
你就端着刺刀,冲去吧。
败者暗淡出局,胜者遍体鳞伤。
很多人的人生结局基本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周围人都是按部就班的失意者,包括他父母,父母只会把自己失意的原因归纳成:书读少了。
然后让自己孩子拼了命读书。
那什么叫做“教育”?
教育是让你面对一片森林,然后你自己来选择,如何面对它。
你喜欢做一个露营者,吃些果实就好,那你就去学怎么扎帐篷,怎么摘果子。
你要是喜欢探险,那就得学会怎么寻找水源,怎么和野兽搏斗,怎么团结同伴,怎么激励人心。
教育没有规则,更没有按部就班。
教育只有规律。
露营者和探险者,或者别的什么角色,你喜欢就好,因为你喜欢,你才会去学习,去教育自己,去尝试克服困难。
并在过程中成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甚至你露营玩儿腻了,也可以重新开始探险,或者反过来也行,怎么都行,你开心就行。
这,就是教育。
人们常说,人生的导演应该是自己。
我倒是觉得,可能还不止,人生首先从编剧开始,就得是自己。
一个精彩的剧本,从来都悬念迭出,绝不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