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小温
最近,要说最火的除了《狂飙》就是ChatGPT了!
疫情3年,全面解封后,经济好不容易复苏,谁知人工智能这么快就来抢我们饭碗了!
你说,咱能不焦虑吗?有网友还吐槽,得知ChatGPT的强大功能后,顿时就不想上班了!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先抛开ChatGPT不谈,其实不想上班,它每天都在发生。
01 每个月总有30几天不想上班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早上到公司,看谁都不想打招呼,然后被一堆琐事搞得心烦意乱,只想着快点下班。
明知这样的工作很没劲,可又不得不继续干。
就像那句话所说:每个月总有30几天不想上班。
如果出现过类似情况,那你应该是“职业倦怠”了。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在1974年提出的。
它有三种症状: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1. “情感衰竭”,也叫“心好累啊!”。
2. “去人格化”,也叫“不想干了!”。
3. “低个人成就感”,也叫“我不行”。
一句话总结:心好累啊!不想干了!我不行,但是还得干。
贝格尔年轻时,是位很有激情的医生,可突然有天,他觉得上班好累,看到病人的痛苦,居然一点都不想关心。
不久,他发现身边有很多医生,都跟自己一样的状态。
后来他仔细观察和询问,发现除了医生这个职业,包括像教师、警察,以及很多服务业。
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丧失了热情,甚至有人变得麻木。
据美国心理学会统计,有53%的人认为,现在的工作让他们身心疲惫。
而在中国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70%的职场人有轻微倦怠,13%的人有重度倦怠。
有人说不想上班是因为懒,但有人一天能打16小时的游戏,还有人可以躺在床上刷短视频一整天。
他们身体累不累?眼睛酸不酸?你能说他们懒吗?这只是比较极端的现象。
而更普遍的现象是,不少人明明做得也不差,可就是很抵触上班。
就像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没有人喜欢工作”。
02 为什么老是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成了常态,那究竟又是什么让大家不想上班呢?
1. 对薪资待遇很不满
如果你现在穷得连饭都吃不起,就不存在不想上班,只要给钱就立马干活。
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工资迟迟不见上涨。
这时你会衡量每天工作那么久,可收入却很少。当投入产出比相差太大时,自然就不想上班了。
2. 职场社交身心疲惫
当不再为工资犯愁后,职场社交又成了不想上班的困扰。
职场中,领导的无视,同事间的排挤,跨部门的沟通障碍,任何一段不愉快的关系,都让人心累。
我朋友在家物流公司做财务,其实待遇并不差,但每天要跟各部分打交道,很让她心烦。
经常加班不说,好不容易回到家,工作群的消息响个不停,遇到突发情况,就算再累也得赶回去处理。
碰上双休日,想睡个懒觉,吵醒她的还是工作。后来再聊起时,她已经离职了。
很多时候,尽管很不喜欢跟领导同事打交道,但碍于工作关系,也只能无奈接受。
在这种氛围下,即便待遇还可以,也不想去上班。
就像亦舒在《两个女人》中写道:“对不起,我不愿意与同事发生任何关系,上班时见的是这些人,下班还是这些人,比结婚还惨!”
3.个人价值无法实现
有人说,当了公司高层后,就不存在不想上班的情况。
但即便是公司高层,哪怕是合伙人,同样有不想上班的烦恼。
2013年,B站的创始人陈睿还是猎豹的合伙人。
有天,他们在庐山开会,陈睿突然跟傅盛说,虽然目前猎豹有很多用户,可自己却丝毫感受不到成就感,也越来越不想工作。
陈睿觉得,成就感在于有人为自己的产品鼓掌,哪怕只有一个用户,那努力也不算白费。
傅盛喜欢赢,可陈睿却觉得没意义,后来他离开了猎豹,去做了自己喜欢的B站。
有人不想上班是觉得公司的待遇不够好,有人不想上班是觉得职场的社交太闹心。
而有人,只是找不到自己的成就感和意义感,当下的工作于他而言,是浪费时间,毫无价值。
03 不想上班又不敢辞职,怎么办?
都不想上班了,逃避肯定是没用的。
如果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妨看看以下三个建议。
1. 横向调查,纵向调整。
如果在一家公司呆了很长时间,工资待遇却一直不好。
可以先托朋友打听下,市场中相同岗位的薪资如何。如果相差很多,了解清楚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有没有自己的短板。
而如果市场给的待遇跟现在的公司差不多,且上升空间很有限,先不着急辞职。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挤出更多时间自我成长,避开ChatGPT能直接取代的工作。
2. 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如果想在一段关系中不受伤,大多数人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与他人发生关联。
而根据盖洛普的优势理论,有人偏向于深且少的交流,有人则倾向浅且多的交流。前者被称为“交往”天赋,后者被称为“取悦”天赋。
“取悦”天赋,指的是当你进到一个新环境,短时间内能跟大家打成一片。
而“交往”天赋,是你在新环境很少主动跟人来往,长时间只跟一两个人深度社交。
对于“低取悦、高交往”的人来说,每天跟陌生人打交道,就容易疲惫。
但对“高取悦、低交往”的人而言,就轻松得多。
盖洛普的社交模式,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并理解他人,但不适合给人贴标签、下判断。
比如,“低取悦”的人因为经常要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就做不了销售工作。
很多人喜欢把销售高手等同于搞关系高手,其实销售高手也分关系主导型销售和专业主导型销售。
前者在维护关系上很擅长,后者在专业及影响力上驾轻就熟。
3. 成为最会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总有人能成为有具核心竞争力的人群。
所谓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公司,还是个人,想创造价值,都来源于解决一个个的实际问题。
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个人的优势=天赋*投入,这里的天赋指的是面对人和事,自然出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比如,你在与人交流时,轻易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微妙情绪,这是“同理心”天赋。
又比如,你有个想法,不管是否行得通,先尝试了再说,这就是“执行力”天赋。
如果一直围绕自己的天赋,长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时间的力量下,就会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而一旦拥有这种独特优势,ChatGPT来临,也是如虎添翼。即便离开了这家公司,一出去也是被猎头疯抢的人才。
04 写在最后
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与富爸爸》中写道:“一个人先不必忙着决定想做什么工作,重要的是应该在选择某项工作之后,究竟想什么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不想上班了,不是考虑着马上辞职,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是可以多问自己一步,如果不想上班了,自己最想做什么?
除了ChatGPT会抢走的职业,自己还能往哪个方向努力?
那些优秀的人并非没有不想上班的念头,而是他们会把被动式地无奈上班,转化为主动式地认真创造。
也愿你我,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素小温,在文字里寻找一束光。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