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他2012年再度出任日本首相以来首次正式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首相就任后6年才正式访华,这在两国关系史上绝无仅有。
中日关系复杂、微妙程度可见一斑。
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一点,这也是2006年安倍首次出任日本首相后第二次正式访华。这12年,是中日关系、东北亚乃至整个国际局势巨变的12年。《南风窗》此前的《安倍正式访华,中日关系翻篇》一文提到,预判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势,安倍是一个绕不开的政治人物。安倍这次北京之行,有必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
国家正常化是安倍的政治夙愿,这一点在他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时已有所体现。安倍在那一任期内,日本把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并提出修改和平宪法。再度出任首相后的2013年,安倍内阁把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日)定为“主权恢复日”。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安倍设定这个纪念日,与其说想庆祝“主权恢复”,还不如说是在提醒国民——日本的主权还没恢复。原因不难理解:衡量国家主权“成色”的一项关键指标,是在内政外交上有多大自主权。《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5月“安倍的宏大计划”一文中写道,他(安倍)属于这样一种少数派,即把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监护视为羞辱。
在日本社会,安倍的这个政治观是否属于少数派可能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政治精英中他绝不是少数派。《南风窗》上述文章也提到,国家正常化在日本政党中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政治共识,差异只体现在实现路径、推进节奏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本“主权缺失”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国,在“制度”层面与中国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包括安倍在内的日本政治精英不会不明白,即便成功实现修宪,日本的国家正常化依然是象征性的,外交上能在多大程度上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非唯美国马首是瞻,才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政府在外交上与美国拉开了多大距离,也是其国家正常化上多大意志的体现。
安倍再度出任首相后,在外交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同时加大对中国、俄罗斯外交的投入,以期改善与这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而中俄也是近年来与美国关系颇为紧张,并被特朗普政府明确定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贸易战升级,安倍率多达500人的庞大经贸代表团访华。这,就是“距离”。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双边关系压舱石的角色。中日关系的升级,经贸还会是动力。安倍这次访华,中日两国“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最大的亮点,甚至可能成为双边关系升级的“孵化器”。
中日关系转暖的节点,在于安倍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转变。但受制于日美同盟关系,以及目前特朗普政府对华外交的对抗性,安倍不可能高调宣示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对“一带一路”实质上的支持。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今年4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日期间,中日就“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共识。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双方就此达成协议。9月25日,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安倍访华期间,双方将举办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
由此可见,安倍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已经从此前的试探性转变为实质性、制度性的合作。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可能就双边合作签署约30份备忘录。安倍访华期间就“一带一路”与中国签订正式协议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会增加日本的外交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在“只做不说”。
这种“只做不说”的示范效应不容低估。《澳大利亚人报》10月21日的文章写道,对澳大利亚来说,日本的这个模式不错,“我们不必在这个倡议上签协议,但可以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如果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落地并初见成效,西方尤其是欧盟对“一带一路”的疑虑和阻力将会缓解。此外,中日合作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缓解“一带一路”对象国对中国影响力过大的担忧。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来说,日本的潜在价值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日经新闻》9月报道,安倍政府在日中“第三方市场合作”上提了4个条件,即顾及对方国家的财政健全性、开放性、透明性和经济合理性。乍一看,这些“条件”与美欧对“一带一路”的指责类似。但这个“类似”需要区别来看。日本“提条件”有政治宣示的意味,东京需要通过表明与欧美的“相似性”来减轻与中国合作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也是在明示自身在中日合作中的价值,因为这些“条件”正是其历史上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如何做才是关键。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野村控股联合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将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道,设立一项金额达1000亿至2000亿日元的基金。这项基金主要投资对象是中日两国企业,也对中日企业进入第三国提供资金援助。值得注意的是,中投公司2017年与美国高盛也设立了类似基金,但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该基金的运作事实上陷入停顿。
趋势很重要。在不确定性时代,日本政府和企业,已经在用具体行动做选择。“不说”是担心触怒特朗普,“做”是因为经济利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2017年日中双边贸易额是3293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32.7亿美元,同比增长5.1%。而这一年,中国吸纳的外来投资仅增长1.9%。
9月30日,特朗普政府敲定《美墨加贸易协定》,这对日本来说绝算不上是好消息。这份协定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强化以美国为中心的生产链,打造“北美贸易堡垒”。打造堡垒是为了应对外部竞争。
1980年代末期里根政府启动北美自贸协定谈判,很大程度上为了应对日本、欧盟的经济竞争。北美自贸区带来的成本优势,是美国汽车企业抗住日本、德国同行压力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大举对华投资,正是在日美《广场协议》签署(1989年)之后。日本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第一个解除对中国经济制裁的发达国家,当时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成为日本在美国贸易大棒下“止损”的重要选择。
如今特朗普在如法炮制。他战略竞争口号下,隐藏着经济竞争的逻辑。经济上立不住,战略竞争无从谈起。美国打造“北美贸易壁垒”,欧洲有欧盟做靠山。日本在经济竞争上不可能单打独斗,以东亚为依托是当然选项,其中与中国合作至关重要。
当然,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特朗普政府不会无视中日接近,即便是在经贸领域。《美墨加贸易协定》达成后,美方官员已经明确表示会把协定中的“毒丸”条款应用到美日贸易谈判中。这个“毒丸”条款事实上阻止了加拿大和墨西哥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被称为是“侵犯主权”条款。可以想见,特朗普对日本实施“毒丸计划”,无疑会触动日本的“主权缺失”伤疤,安倍政府不太可能轻易接受。
安倍在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将通过此访“把日中关系推升至新阶段”。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安倍此言都不会只是政治宣示。他在出席明治维新150周年仪式的讲话中说,“我们正在迎来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主席也多次提到“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大变局下必有大变化,中日关系“谋变”的时刻已经到来。
日本首相安倍访华近期引起了关注,安倍选择在此时访华有其深意,可以说,日本选择此时忽然转向和我国靠拢,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日本自己的小盘算,但是不论如何,接触接触,联系联系总是好的,还是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此事。
美日关系的走向对于日本的战略选择有重要影响。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一衣带水,同处东亚地区,可以说正是中日两国主导了东亚地区的百年历史,两国关系会对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局势产生深远影响。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日本发动了加征钢铝关税的协议,日本几经谈判,依然不能取得美国的谅解,美国这还不算完,要求日本迅速填平对美国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让美国不再亏钱。
不论安倍如何选择,美国在日本的驻军都是日本挥之不去的影响。
这些行动,加之美国现政府上台就退出了TPP合作协议,让日本感到了不稳定和不安全,特朗普灵活和善变的外交,让日本无所适从,即便是久经世故的安倍,也难以应付,于是日本在吃亏之后,必须要寻找另外一个足够大的合作伙伴来弥补美日关系不稳定带来的损失,同时寄希望和我国的合作来稳定自己的经济形势。
安倍释放了一定的善意,这是好事。
安倍访华带来了一个500人的经济团,其目的不言自明,但是安倍在访华前停止了对华ODA贷款,这是被日本国内的一些强硬派的压力施压导致的,安倍为了平衡访华对其他另外一派的影响,选择停止ODA贷款来作为安抚。
与此同时,他又释放出了很多有助于改善关系的其他信号,比如日本开始把自己的印太合作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对接,我国和日本开始互相在外汇中加入对方货币的份额,日本开始准备购买我国国债,这些比较积极的信号表明,安倍还是愿意通过一些行动来改善关系,达到一种降低美国影响,增加自己谈判砝码的目的。
美日同盟也不会被打破。
不过,合作总是好的,我们总是欢迎合作的,希望以后两国关系能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