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磊
出力不一定讨好
有位朋友说最近压力特别大,问我怎么办。因为关系太好了,所以内心当中顿时有种想掐死他的冲动……但是没有办法,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开始吃店家端上来的菜了……就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了……
边吃边聊,才知道朋友最近新调到一个项目当中,由于人手没有配齐,原本四五个人的团队规划目前只有他和领导两个人。麻雀虽小,五脏是要俱全的……但是他现在恰恰处在一个“缺心少肺”的团队当中,自然而然的便会有许多工作事务都要落到他的头上……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事实上,如果单纯事务性的工作多一些,其实没有太大的压力,关键的就是他一直在为整个项目的进展感到焦虑了,最无奈的就是这些焦虑不到没有对项目进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反而让自己感觉身心俱疲、力不从心……于是,他就打电话说要请我吃饭了……
操心原本是件好事
听了朋友这些分享,我心中也有一些好奇,于是继续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是项目的负责人了吗?”,朋友摇了摇头……事实上,所有的压力都是由此而生……
从TA交互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他所在的项目团队为他赋予的角色定位其实是“顺从型儿童”,因为他所做的工作还是以执行为主。而他的领导则是要更多的要扮演“父母”和“成人”角色,其中“控制型父母”的作用是管控进度,保证效果,“照顾型父母”的角色一方面是对于项目进展担负责任,同时也是面向团队成员增加归属感和凝聚力,而“成人自我”则是起到谋划、战略和分析的作用。
朋友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他在定位的过程当中为自己分配了过多的“照顾型父母”角色!
客观的说,工作执行人员有较高的“顺从型儿童”和“照顾型父母”的能量其实是件特别有利于项目推进的事情,因为单纯“顺从型儿童”较高的员工虽然特别踏实肯干,但是这种肯干是出于一种敬畏之心,是需要时不时的施加一些监督和指导来起到“控制型父母”的作用的。
如果在“顺从型儿童”基础上再多来上那么一些“照顾型父母”,那就很赞了!因为这个时候除了踏实肯干之外,自己内在就可以产生一种对工作的负责和牵挂的力量,也就不需要有一个领导时刻实施监督工作了。
照顾太多就是控制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正所谓过犹不及,朋友的问题就在于对于工作动用了太多的“照顾型父母”而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和状态调整。
抛开工作的事情,我们先想象在家庭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情景,假如,此时的我们是一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每天的起居和生活都由家人替你忙活,比如洗衣服、做饭、收拾家务……从来都不需要你操心……
此时,你的感觉怎么样呢?抛开别的伦理、道德暂且不说,相信大部分朋友还是感觉比较幸福的,因为作为小孩子还是希望得到照顾的。
这个时候,如果除了照顾你的穿衣吃饭,父母还会出于关心替你安排好每天的日程,帮你定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除此之外,以后你要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他们全都提前帮你计划和安排妥当,你只要毫不费力的享受他们的安排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你还会期待着继续被照顾吗?
事实上,虽然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是发挥“照顾型父母”的作用,但是到这种能量过多的时候,真正起到的反而是“控制型父母”的效果。
责任与信任要做好协调
对请我吃饭的朋友来说,必须要指出的就是过高的“照顾型父母”也会体现出他对于团队和项目缺乏足够的信任——为什么要照顾呢?一方面说是责任心,另一方面其实是不放心!
事实上,在职场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很认真负责但是又让领导颇感无奈的下属。作为团队成员,他们的认真和务实会让领导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感觉很放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领导总是会发现自己的下属往往比自己考虑的还多,多到原本用来做执行的精力都开始被莫名的耗散掉了。
对于两个人的不完整的团队,其工作效率和进展如果跟五个人的正常团队采用一个评价标准,那其实就是在竭泽而渔了。
具体来说,朋友要做出提高的其实就是更多的处在“成人自我”的能量之下去觉察自己在工作中过分涌现出的“照顾型父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在“照顾型父母”的能量一冒出头就能被觉察到,然后自己在内心做出一个判断——此时此刻适合使用这种内在能量吗?
基于理性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其原本的身心节奏慢慢的被降了下来,从而也就让自己从压力状态之下慢慢的被解救出来了。
生涯小厨大曾(曾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TAATNI认证讲师,国际认证EAP专员。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从事于后现代心理学及TA交互分析心理学在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人才测评、团队建设、EAP服务等领域的工具研发、咨询培训等实践应用工作。
在人才招聘与评估、企业培训、生涯发展咨询及心理咨询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曾向英国国际发展部、宝洁集团、中国兵器、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烽火通信、大唐集团、CMEC、赶集网、杭州市妇联等组织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训及咨询服务,为来自美国西屋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航空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提供咨询、辅导及培训服务。先后担任《壹心理》网、《人力资源》杂志栏目作者,《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特约撰稿人,《职业》杂志特约职业发展顾问。
本文首发时间:2015-08-31
配图: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