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分享5个我一再分享的工作习惯:
1、风险储备
2、框架先行
3、过程沉淀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4、沟通闭环
5、多讲故事
01、风险储备
我之前排计划总是很乐观。
比如,文章排版我会在发文前一小时开始做,因为正常情况我完全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
但意外往往会发生。
比如我排版时发现有个印象中的图片怎么都找不到,光这张图就耽搁了半个小时,排版就来不及在1小时内完成了。
再比如,我正赶着排版呢,突然又有一个紧急事项冒出来,打断了我手头上的事。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于是,我一开始的排版工作经常是赶在发文的最后一刻仓促完成,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来YouCore工作后,带我的师父从第一天起就跟我强调风险储备的重要性,我给他交的任何计划他都要求我评估下可能的风险,并给这些风险加上对策和预留的时间。
为何公司这么强调要提前做好风险储备呢?
原因有三个:
1)对乐观的计划做纠偏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自我服务偏差。在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下,我们所有人做计划时,天然都有偏乐观的倾向(想一想,你是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强制做风险储备,可以对乐观的计划做部分纠偏。
2)事前思考会更充分
有了风险储备的意识,就必须对风险做评估,这就需要你全面思考可能影响进度、成本、质量的种种因素。
做事前将这些都全面考虑一遍后,执行起来就会更顺利些了。
3)事情更可能在预期内完成
有了风险储备后,哪怕有意外发生,你也有额外储备的时间和金钱来应对这些事,最终事情还是很有可能在计划的时间和成本内完成。
一个人工作时风险储备这个习惯的价值可能还不算大,但在团队协作时,这个工作习惯的价值就会大大体现了。
因为大家都可以建立对别人的信任,可以在预期的基础上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不会总是要突发地加班或赶工,全局工作也得以按计划推进。
风险储备这个工作习惯也是YouCore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无论是年度工作计划,还是一个运营策划方案,或者是某个具体项目,一定都有一个单独的风险识别及应对页签。
02、框架先行
我2018年刚来YouCore实习时,带我的师父在我犯错后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 “你方法对了但结果错了我不生气,因为你再做几次就会对;但如果你做事前没方法就凭本能来做,我就会很生气,因为这样哪怕你错了一万遍也不会有进步。”
因为有了师父的这句唠叨,现在我做任何事,特别是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先找到一个可参考的框架再开始。
比如,接到一本书的推广任务,你会如何做呢?
你想到的是不是去微博推广、找公众号推送、在抖音上做广告等等?
但我在公司养成的框架先行的习惯就不会允许我这么做。
我会先用“差距=目标-现状”这个框架来思考下我更应该做什么。
我会问:
◆ 这次推广要达成多少本书的销售?要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是目标
◆ 现有的公众号和社群在这段时间内能推广多少本?——这是现状
◆ 是不是还有差距?差距是多少?——这是差距
问过上面三个问题后,我才会基于差距来看,选用哪些渠道补充更合适?
否则,如果已有的公众号推送就能满足销量目标了,这时还去抖音做广告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了,而且效率更低。
在做事之前,如果做到框架先行的话,你会少走很多弯路,也更能精准地解决问题。
还以书的推广为例。
我根据“差距=目标-现状”这个框架往下执行,也更容易在执行中发现偏差,从而快速调整。
比如,我的销量目标是一个月5000册,现有的公众号和社群能销售4000册,那还有1000册的差距。
假如我同样选择了抖音广告来承担这1000册,一旦开始3天后,我发现销量只增加了10册,那我很快就知道这个方式不能满足目标,要赶紧调整了。
而如果不管差距,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上来就公众号、微博、抖音一起推,那估计到了第24天才能发现满足不了5000册的销量目标,这时再去想办法,就已经来不及了。
不仅是思考如此,学习时如果养成框架先行的习惯,也会事半功倍。 比如,你在学习一个新领域(比如财务)的知识时,如果能先找一本质量不错的财务教科书,根据这本书的目录搭建出财务的整体框架后再开始具体的学习,那么你的学习:
一是方向更明确;二是学习的内容不会零散,学习的内容会更系统地沉淀下来。
03、过程沉淀
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做完后,最好能做下事后总结,这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很好地沉淀下来,下次再做时就能做得更好了。
事后总结的好处这个好处可能人人都知道,但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行为不符合人性:
◆ 通常情况下,大脑是非常不乐意提高自己的运转速度的,更别提长时间的积极思考了,大脑总是会尽可能让我们避开这种情况。
但事后总结往往需要保持长时间的连贯思维,这完全违背了人类行为规律——最省力原则。
◆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发现,刻意掌握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
事后总结就是一件需要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的辛苦活。
首先你对事后总结的感知难度很高,鼓起勇气来做总结已经会损耗你大量的意志力;一旦在总结中碰到任何障碍——相信我,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你很快就会退缩,然后说服自己其实可以留待下次再做。
鉴于依赖事后总结很不靠谱,我在YouCore养成的一个总结习惯是过程沉淀。
相较于事后总结,过程沉淀有3个显著的优势:
1)更容易做到
事后总结所需时间长,而且一次性回忆总结的难度高,这种感知上的高难度大大降低了一个人事后总结的意愿。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记一点,时间短、总结内容少,感知上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你更有可能做到。
2)沉淀的经验更多
事后总结隔的时间长遗忘多。
比如6个月周期的项目,等到项目结束后,即使你能鼓起勇气做总结,大部分感悟和经验也都忘得差不多了。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及时记录,你遗忘的内容会很少。
3)及时纠错收益更高
事后总结发现的问题,是无法再时光逆转回去修正的,有些错误在过程中会一犯再犯,浪费本可以避免的成本。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纠错后可以及时避免再犯,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那要如何做到过程沉淀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框架先行的方法,在事前构建好一个框架,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往这个框架里填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框架做修正)。
养成过程沉淀的习惯后,还有一个很好的“副作用”,可以帮你做到碎片化输入体系化沉淀。
有了框架后,无论学习时间多么短、学习内容怎么碎片,你都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将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地填充在框架的相应位置。
比如,我有了一个文章写作框架后,那么再看到任何跟写作有关的文章,我就不会只是收藏了事(相信我,一旦收藏后,大脑就已经产生有收获的满足感了,因此你之后基本不会再看这篇文章,也更谈不上会用了)。
相反的,我会从这篇文章里挑出有用的内容放到我的写作框架里。
04、沟通闭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你请一个同事帮你协作一件事,第二天下班前要完成。
然后到了第二天临近下班时,你发现这位同事一点动静都没有,于是你主动去问他事情做好了没?
他回复你说“哎呀,今天一直在忙其它事,你这件事我还没来得及做呢。”
你听完是不是精神为之一振,想骂人的心都有了?
心里哀嚎着“大哥,你来不及做,至少可以早点告诉我哇,这样我也可以早做准备。现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你让我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沟通不闭环的坏处了。
看起来事小,实则危害极大:一是耽误了别人的事,甚至可能会给别人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二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变得不靠谱。
我工作前也是一个沟通不闭环的人,自己一直也没太当一回事,幸好在YouCore彻底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养成了沟通闭环的好习惯。
我是如何做到沟通闭环的呢?
核心是做到主动反馈过程、及时反馈结果这两点。
▼ 1、主动反馈过程
很多时候,领导交办或者是答应别人的事,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去完成。
这时在执行过程中,你就要主动给予反馈,做到让领导或别人知道你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任务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领导可能已经把你这件事暂时性忘记了,但你不能因为领导好像已经忘记,自己也就什么都不讲了。
恰恰相反,这种情况你更应该主动跟领导反馈,一是让他知道你的工作量,二是防止拖到最后才反馈没有时间做调整。
被动等着对方来问你进度,跟你自己主动汇报相比,前者会导致你最终的沟通量更大,而且效果更差。
▼ 2、及时反馈结果
1)接受信息时的及时反馈
在收到别人发起的信息时,要及时给予对方一个信号,证明你收到了信息,让对方了解到你对信息的接受情况。
你反馈的信息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完成时间,也可以是个人的意见或建议,或者是一句简单的“收到”。
2)对事项完成情况的及时反馈
当你完成了领导或同事交代的某件事情后,需要及时主动地将完成情况发送给对方,并确保对方接收到了你的信息。
如果你默默完成不做声,等着对方来问完成情况的话,你哪怕将事情完成得有100分,在对方心目也最多剩下80分。
05、多讲故事
父母对我们一直都是无条件的爱,怕我们吃亏、走弯路,经常对我们苦口婆心。
请问,对父母的这种苦口婆心你受用不?
我估计你很可能跟我一样,有些受用不了。
为何父母讲的这些话明明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却不能接受,甚至有时还会跟父母闹得很僵呢?
原因就在于父母是以说教的方式跟我们来讲的。
我们之所以对说教反感(哪怕我们知道对方讲的道理都是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说教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居高临下的潜台词,对我们的自尊形成了威胁。
只要你采用了说教的形式,就会无端激起对方的反感,有理都会变得无理,你自己也会有好心被当做驴肝肺的郁闷。
但有些道理不讲又不行,总不能看着对方往火坑里跳吧。
这种不得不说的情况下,我在公司学到的方法是“多讲故事”。
故事比说教更能将你的意思传递给对方,而且他还不会有丝毫反感。
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有两个原因:
1)引发共情
人都有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的能力,也就是“移情能力”,因此人在听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故事角色的位置,从而潜意识里就接受了故事所讲的道理。
2)绕过心理防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天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聊天的话题切到自己身上,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启动,特别是遇到说教时,这个防御机制会更强大。
而故事则可以很好地绕过心理防线,当对方听到最后觉得跟自己有关时,他已经接受故事里的道理了。
我正式入职后,也要带实习生,到目前为止前前后后带了有10多个人了,我一个骄傲的记录是这些实习生都挺听我话,没对我的“说教”反感。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不直接说教,而是常举我实习时的故事来引导和纠正他们的行为。
06、写在最后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习惯。
如果我们能养成好的习惯,无论做什么都会很有竞争力。
有哪些值得养成的好的工作习惯呢?我给你分享了五个让我受益匪浅的习惯:
1、风险储备
2、框架先行
3、过程沉淀
4、沟通闭环
5、多讲故事
希望对你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