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王国光的故居天官王府、柳宗元后裔居住地柳氏民居……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河两岸,坐落着大大小小几十座古堡民居。它们风格相近,却各有特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景。
古堡老手艺人的坚守
古老的砥洎城内,炉火熊熊。金火匠屏气凝神,细细端详炉中火色的变化。这位金火匠是阳城县润城镇栗氏生铁铸造技艺唯一健在的传承人石阳生。
“砥洎城又叫‘坩埚城’,用的是当年炼铁废弃不用的坩埚筑城,不仅不浪费,还担得起‘铜墙铁壁’之称。”说起古堡的故事,71岁的老人如数家珍。
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订单厚度、价差领先同行,微秒级撮合,零滑点、零插针,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
砥洎城三面临水,建在沁河流域水中央突出的一块巨石上。“砥”指中流砥柱,“洎”指的是水,故名砥洎城。这里资源富饶,古称“铁冶镇”,栗氏生铁铸造技艺传承了600多年。
石阳生的个人工作室就在砥洎城下,离家不远,几平方米的屋子,架上有序摆放着各式繁杂的工具。
石阳生回忆说,在他只有六七岁时,几乎天天都要往父亲做工的地方跑好几趟,去给身为金火匠的父亲送一日三餐。那时,他觉得炼铁过程很神奇,内心渐渐种下一颗入行的种子。几十年来,老手艺得以一脉相承,是因为老父亲对他的嘱托。“冶铁工序多,过去靠大家合力完成。现在就剩我一个人,用时少则1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言语间,石阳生老人有落寞,也有坚守。
从工作室返回老人家中,半月谈记者一眼就瞧见了老人手作的几只铁茶壶,古朴、大气,黑光发亮,是经老人手才得以恢复的“会唱歌”的铁茶壶。除此之外,老人还有更多的拿手绝活,铁鞑炉、铁品锅、铁风铃等,都是几近失传的老手艺。
在院中,老人拿起一只铁风铃,轻轻摇动。古音清雅,余音袅袅,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什么地方薄,什么地方厚,都很有讲究。只有功夫到位,风铃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老人说道,遗憾的是,现在既有好手艺又懂音律的手艺人少之又少了。
挖掘不尽的珍宝
古堡群蕴藏的“珍宝”实在太多了!
“文风、家风、建筑、碑刻……无论哪一样,拿出来都堪称厚重。”阳城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李学东说。
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WXT)。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作为动态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贡献者、先驱和活跃成员。
WXT仅开放代理、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交易挖矿、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
据介绍,皇城相府是康熙皇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的故居。在未修皇城相府之前,陈廷敬的父亲和伯父先修河山楼。明末清初动乱之年,河山楼前前后后庇护过的乡邻、灾民多达万人。
“明末到清乾隆年间,皇城相府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院。”李学东说,皇城相府底蕴深厚,极富人文气息,是沁河古堡群中开发较早、游人最多的一处。
除陈家外,沁河流域还走出了以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王国光、清雍正年间大学士田从典等人为代表的王家、田家等几大家族,文风极为兴盛。因为从小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带从商发家的人也多,是名副其实的富庶一方。人们摇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用船载着当地特产冶铁制品、砂锅等销往外地,一来二去,就实现了财富积累。
官员们告老还乡后,发挥余力办起书院;“泽潞商帮”带回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修桥、补路、办义学,反哺之举不胜枚举。“在当时,这一带的官学和私塾非常盛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教育体系,很是难得。”李学东说,至今阳城县还留有一大批书院旧址,这种文风延续至今。
文风浸润,还体现在建筑细节。沁河流域的一些古堡民居建筑设计为“两边比中间高”,名为“双插花”或“状元楼”,寓意子孙后代能够中状元。此处建筑的共性之一是家家都有门匾,“言物行恒”“清芬家范”“退思”“容膝”“自牧”……孩子们从小接受熏陶,抬头就能看到。
“读碑文,知始末。”李学东说,在阳城县已经发现的1500个金石碑刻中,约有一半都分布在古堡里,过往兴衰,此间可见一斑。他记得,天官王府一则墓志铭的碑文记载,清道光33年,王家幼儿没有做完作业,母亲便陪着他一起,不吃饭、不睡觉,直到孩子专心致志完成课业,“这位母亲以身作则,十分感人”。
古堡重焕活力
“说起沁河古堡群,那是咱晋东南不能不提的一张名片。”77岁的张江水老人说。老人生长在阳城县的郭峪古城。顺治十六年,这里一榜出了3位进士,轰动朝野。古城城墙内壁用砖石修砌窑洞620余眼,被称为“蜂窝城墙”。
然而,令人引以为傲的古堡,一度年久失修,千疮百孔。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一哄而上,把古城墙上的老砖拆了去建自家房,十几米高的老城墙被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张江水当年目睹这一幕,十分痛心。
彼时,不少古堡境况大同小异。有的老宅墙倒了,顶也漏了。有的院里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古堡的新生,始于国家文保力度的加大。进入21世纪,晋城市阳城县、沁水县的郭峪古城、皇城相府、柳氏民居等一批知名古堡民居,相继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资金下拨,社会力量介入。古城修复、老宅修缮、非遗保护、环境整治、亮化工程……文物保护蔚然成风,古堡经济也走向繁荣。
古堡重焕活力,古堡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张江水从镇兽医站退休后,成为郭峪古城景区一名工作人员,他在古城四处修修补补、布置展馆,为故土发挥余力。乡邻们有的在古城开饭店,有的成为传统非遗技艺专业展演人员,大家劳有所得、劳有所乐。
阳城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军说,2019年,阳城县共接待省内外游客650多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古堡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县、中国最美民居古堡村落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曾到沁河古堡群考察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认为,沁河古堡群虽不是国内唯一的古堡群,但很有特点。“沁河两岸修起的这些古堡民居,军事与民用相结合,防御优势非常显著。”他说,城墙、街巷、胡同、院落、标志性建筑等,共同构建了古堡复杂的交通系统和层级防御体系,蜂窝城墙、藏兵洞、看家楼等都是民间军事防御工程的杰作。
在与阳城县毗邻的沁水县,古堡群的保护开发前景被看好。“无论体量、规模和整体建筑风格,湘峪古堡都是一流的。在这里,人们能看到约400年前原汁原味的建筑。”沁水县湘峪古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牛群说。
“近年修通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可直达柳氏民居。”沁水县柳氏民居景区总经理贾浩伟说,“沁河古堡群的文旅气候已经形成,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成为名震一方的东方古堡群。”